比特海日志32月7日,怎么好意思对人民开口
Sent to you by yang via Google Reader:
南京市政府规划中的"汉口路西延"工程将会从南京大学中间横穿而过,并打入河海大学地下,占用南京师范大学北部。为此,最近在南京大学的BBS以及网络论坛上有许多南大校友在吁请社会各界保护百年老校。由于我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,所以Blog里也有学长和校友敦促我站出来说话,为保全母校出一点力。
老实说,如果"汉口路西延"工程能够缓解南京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,我觉得校区拆了也就拆了。大学是知识和学术的传承之地,所以它应该是精神上的殿堂,而非砖瓦构成的建筑。只听说过因为这种精神而兴建起伟大的大学,还从来没有见过修建好屋子就能产生出学术精神来。而且,大学里的教授学生兀兀穷年,目的是指向造福人类和社会。如果新修一条路能让南京市民出行便利,那么哪怕拆掉整个校区都是应该的。否则,这种学术上的追求未免会让人疑窦丛生,觉得大学变成了乌纱和蟒袍,牌位和香案,是某种阶层或者特权的象征物。
同时,我觉得以所谓"百年老校"的名义吁请社会各界帮忙阻止工程,实在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。提出这个要求的人都是学人、学子,那么提出的要求应该有起码的道理。可以论证这一工程耗资巨大而效果甚微,可以论证交通拥堵的关键不在于汉口路,可以讨论工程立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,但不应该是诉诸于年岁和情感。这种诉求不会起到任何作用,以百年而论,那说的是中央大学而非南京大学,而学术上的延续关系就更不用提了。大学有学术上的权威,这种时候是应该用权威来说话,怎么能如同升斗小民一样哭哭啼啼,要求赞助同情呢?
最后,既然是向社会各界吁请,既然是请民众帮忙,那么要问一句:这些年里,大学为民众做了点什么?当民众被医疗、住房、教育三座大山重重压迫的时候,大学和大学里的教授们可曾为人民呼喊请命?当民众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,迎接各种生活中的挑战的时候,大学和大学里的教授们可曾为人民传道解惑?当民众遭遇社会不公、特权压迫、司法黑暗、商业欺诈的艰难时刻,大学和大学里的教授们可曾用他们的名望、地位、专业和影响力提供过任何帮助?
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当大学面对这种危情时刻,不需要吁请也会有民众自发站在校门口保卫学术圣地。因为他们知道,自己身后的校园不仅只是砖石瓦砾,而是一群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。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就让推土机开过去好了,因为推平的不过是一个分肥的场所,一群人自恋的牌坊,和一些关于青葱岁月回忆的地标。
棍子没有抡到知识分子屁股上之前,都把头插进象牙塔的沙子里扮鸵鸟。等屁股上阴风疾吹,杀威棒当前,这才慌忙把头拔出来呼救,怎么会有什么人呢?即便人民都非常善良、慷慨、包容,但是这种时候怎么好意思开口?他们又不是厕纸,只有自己屎急了才想得起来。
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:
- Subscribe to 槽边往事 using Google Reader
-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
0 則留言:
發佈留言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<< 首頁